奇门遁甲式盘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一 ——古天文历法为奇门遁甲的源流 常秉义先生在《周易与历法》一书中论述说:“易学是一门同天文、历数、气象、物候等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证科学。《周易》是占筮书。筮,数也,筮法源于古历法,而历法本身就是一种准确的预测。”当代学者郭扬先生在《易经求正解》一书中也认为: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为易学的渊源。基于易经而生的何种占法,如奇门、六壬、太乙等等,都与天文历数密切相关,皆离不开河洛理数、九宫八卦及节气律历星宿度数。一言以蔽之,离不开天文历法的时空背景。因此,我们就从古天文和历法来探究奇门遁甲式盘的立式原理根源。 一、古代天文的立足点和方法 我们的国学源泉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古人通过“仰观”的观察方法得出的成果。正因如此,古人观察得到的天文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立足点和方法上。古人因为是用肉眼来“仰观天文”,所以,就是以地球为观察中心,而不是以太阳为太阳系的中心来观察。古人眼中的天球,是视天球。古人眼中的日月星辰,都在视天球内壁的同一层面挂着并运行着。这就是古人的局限所在。而我们研究奇门,必须要明白这个局限,否则就会坠入无底的“迷惘深渊”。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宙,一般当作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学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因为古人观察角度和方法的局限性,所以在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结构,主要有三派学说,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此外还有昕天论、穹天论、安天论等。 浑天说:天地具有蛋状结构,地在中心,天在周围。浑天说到底是何时由何人首次提出,现在已不得而知。但作为一种宇宙学说,它的产生和发展却与一种实用的测天仪器──浑天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史籍所载明确的浑天说直到东汉张衡造浑天仪并作《浑天仪注》时才提出来。张衡的宇宙学说被后世天学家多次引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天学家公认和遵用的宇宙学说。中国古代天学家就是以《浑天仪注》中所描述宇宙模型,进行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的。以后历代历法推算方法上常有改进,但基本模型仍是少有变化。 盖天说:是比浑天说出现更早的一种宇宙说,可将其起源、发展的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原始的形象化比喻的“天圆地方说”,没有进一步关于天地结构的定量描述;第二阶段以《周比算经》为基本纲领性文献,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定量化天地结构,基本假定是天地平行,其间相距八万里。盖天说家以此解释天地结构和天体运行,并进行定量描述和计算。 宣夜说:认为天是无限而空虚的,星辰就悬浮在空虚之中,自由自在地运行着。史籍中关于宣夜说的记载现在只找到两条,其中一条还是斥责它“绝无师法”的。这种说法与现代宇宙论颇有形似之处,所以往往被作适当发挥之后,成为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宇宙学说。然而,宣夜说认为日月星辰自由自在地运行,所以对它们的运行规律也就无从谈起。这种对天体自由运行的夸大,使得宣夜说无只字片言谈到对天地结构的定量化描述,所以严格地讲,宣夜说还不能称作为一种宇宙学说。 从以上学说可以看出,古人认为满天星辰包括太阳、月亮和北斗七星等都是在一个层面上的——即大气层里。所以,古人认为不仅年、月、四季、十二月、白天黑夜、十二时辰和生命问题有关,而且满天星辰都与人类有着莫大的关系,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命轨迹。 二、古天文学中与奇门遁甲有关的主要范畴 古天文学也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内容丰富,但是直接与奇门遁甲立式有直接关系的是二十八宿和北斗七星。 (一)古天文之——二十八宿 古人很早就在实践中醒悟到,季节的变化和太阳所处的位置有关,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反映着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但直接测定太阳的位置又难于办到。于是古人想出了间接办法,即由月球和五大行星所处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阳所处的位置。古人发现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日多(恒星月),恰好一天经过一宿。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变化又与日月的位置变化有关。 古人最初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木、水、火、土星的视运动而选择了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于是古人创设了天象的“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太阳以黄道及赤道的两侧,绕天一周所取的观象坐标。二十八宿的“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 女土蝠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淮南子·天文训》将二十八宿分成九野: 中央钧天 角宿 亢宿氐宿 东方苍天 房宿 心宿尾宿 东北变天 箕宿 斗宿牛宿 北方玄天 女宿 虚宿 危宿室宿 西北幽天 壁宿 奎宿娄宿 西方颢天 胃宿 昴宿毕宿 西南朱天 觜宿 参宿井宿 南方炎天 鬼宿 柳宿星宿 东南阳天 张宿 翼宿轸宿 “二十八宿”细解这里不在展开叙述。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二十八宿创设之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它的作用亦不断扩大,它不仅在观象授时,制订历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天体测量学形成之前,在推算、测定太阳、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彗星、新星乃至满天星辰的位置等,无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选取一颗星作为定标星,古人称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与下邻宿距星的赤经差,称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简称距度),中国古代表述天体位置的两个量叫去极度和八宿度。“去极度”是指被测星辰与北天极的角距离;“八宿度”是指该天体与它西侧相邻一宿距星的赤经差,这个度量体系就是中国天文学家们建立的赤道坐标系统。 古人将全天二十八星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个星宿,并根据各部分中的七个星宿组成的形状,用四种与之相象的动物命名这四个部分,对应关系如下: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龟,故称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称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现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称南官朱雀。 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统称为“四象”。 对于四象,中国的不少典籍多有叙述,如《考工记》、《御龙子》、张衡《灵宪》、孔颖达《尚书疏》等,其中以《灵宪》中的叙述最生动,张衡写道:“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中国典籍中有的称“四象”为“四维”,如《史记·天官书》、《石氏星经》、魏人张揖的《博雅》、元黄镇成的《尚书通考》等。《史记·天官书》的记载与《灵宪》所载基本相同,即: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代表着四季星象。中国天文学家高鲁以《史记·天官书》为依据,设计了二十八宿与四象的关系图。就现代国际通用的88星象而言,东方苍龙大约是占室女、长蛇、半人马、牧夫、天秤、天蝎、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约占人马、摩揭、宝瓶、飞马、天鹅、仙女、双角、鲸鱼等座。西方白虎大约占仙后、白羊、黄仙、金牛、波江、猎户、天兔等座。南方朱雀大约占双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狮子、长蛇等座。 王大有著的《天人合一养生》一书阐明:“当立春之时,地球正当位于柳、星诸宿——所谓黄道,实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与‘天球’相交的轨迹,立春时地球运行到柳星诸宿宿位——在此时的夜半,柳、星二宿位于天空正中(中天),而角、亢诸宿位于东方,觜、参诸宿位于西方,牛、女诸宿在下(背向地球)为北方,井、鬼诸宿在上为南方。所以,角、亢诸宿定为东方,觜、参诸宿定为西方,牛、女诸宿定为北方,井、鬼诸宿定为南方。以此布列,东春木,南夏火,西秋金,北冬水,中长夏土。于是有东方木星、南方火星、西方金星、北方水星、中央土星。土星又名镇星、填星。填者,直方大,填中空;镇者,居中摄临四方。以一年中四时天之阳生于子、盛于午中、尽于子相生之序,由此而五星定位、定序、定性、定时。” 二十八宿系统的建立,为日、月五星以及若干天象发生位置的确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和定量化的背景依据,是古代天文观测定量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论道:“现在无疑已经证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虽然在逻辑性和实用性方面决不逊于埃及、希腊以及较晚的欧洲天文学,然而它却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体系为基础的。”他又说:“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经划定,不论星群离开赤道的远近如何,中国人都能够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甚至当星群在地平线以下时,只要观测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正在头顶的拱极星,就可知道了。” 先哲在观测日月五星运行周期的漫长过程中,是以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作为参照标志的。二十八宿为北极天顶周围的星组,合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额定度数。古代名医张景岳指出:“东方七宿,位应苍龙,共七十五度;北方七宿,位应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七宿,位应白虎,共八十度;南方七宿,位应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其周天二十四方位坐标由干支、八卦及洛书九宫结合而产生,五方配天干: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内经·灵枢·卫气行》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昂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地支名称与二十八宿相对应来表示,即:子为正北,午为正南,卯为正东,酉为正西;以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居乾、坤、艮、巽的后天八卦方位的四维之地,分别列于西北(后天乾卦)、东北(后天艮卦)、西南(后天坤卦)、东南(后天巽卦)四方。在伏羲六十四卦方图中,乾位在西北、坤位在东南,以乾坤为天门地户。正如《易传》所云:“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辟一阖谓之变。”而六十四卦圆图中的乾坤之位则是宇宙万物阴阳消长进退规律的体现,也是奇门遁甲阴阳遁排局布式的依据。因此说,二十八宿既是天区划分的标志,也是阴阳消长的象征。正如《遁甲经》云:“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即以戊己分天门地户。作为天门(入阳)地户(入阴)的划分,亦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奎壁临乾,当戊土之位;角轸临巽,当己土之位。即从奎壁往南,曰行阳道,故曰开天门,自角轸而北,曰就阴道,故曰入地户,奎壁的位置在西北角,角轸的位置在东南角,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的乾位西北、坤位东南相吻合,故乾、坤二位为开天门地户的方位。奇门遁甲的阴阳遁的划分虽然不是以乾坤方位而是以坎离方位为准,但其阴阳进退的原理是一样的。” (二)古天文之——北斗七星 古人将天空中位置相对不变的星体称之为恒星,并以此为参照,借以观察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古人在“仰观天文”过程中发现,满天星斗都排列有序地由东向西运行,只有北极星不动,似乎其他星辰都在围绕着它旋转。于是,古人视北极星为上帝的象征,而北斗则是上帝出巡天下所驾的御辇。此正如《论语》中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早有记录,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代纬书。最初有两种名称,一为《春秋运斗枢》所记。曰:“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二为《洛书》所记。它除记上述七名外,又记有另外七个名称,曰:“开阳重宝,故置辅翼,易斗中曰北斗:第一曰司命,第二曰司禄,第三曰禄存,第四曰延寿,第五曰益算,第六曰度厄,第七曰上生。”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从图形上看,北斗七星位于大熊的尾巴。这七颗星通过斗口的两颗星连线,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远,就找到了北极星。认星歌有:“认星先从北斗来,由北往西再展开。”初学认星者可以从北斗七星依次来找其它星座。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魁,组成北斗七星的“斗”,柄状三星分别是——玉衡、开阳、摇光。杓柄中央的星名叫“开阳”,相距11分处有一颗4等伴星,名“辅”,开阳星和辅星组成视双星,肉眼即能识辨。开阳本身也是一颗双星。北斗七星始终在天空中作缓慢的相对运动。其中五颗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而“天枢”和“摇光”则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因此,在漫长的宇宙变迁中,北斗星的形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10万年后,我们就看不到这种柄杓形状了。 《易经·彖传》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季节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古代人民就根据它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季节。古代视北极星为上帝的象征,而北斗则是上帝出巡天下所驾的御辇。对此,《甘石星经》云:“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意即上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史记·天官书》也说:“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所谓“七政”,据《索隐》引《尚书大传》,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即是说,自然界天地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决定。对此,古籍《鹖冠子》明确记载:“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意即一年由春开始,而此时北斗在东,所以上帝从东方开始巡视,故《易传》:“帝出乎震”,震卦在东。除了辨四时、定节气之外,在古代北斗还是正纲纪所参照之星辰,当斗柄在天空中划上一个圆圈时,便完成了一个周年视运动。古人将一年中斗纲旋指十二辰的变化称之为斗纲建月。明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云:“一岁四时之候,皆统于十二辰。十二辰者,以斗纲所指之地,即节气所在之处也。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谓之月建。天之元气,无形可观,观斗建之辰,即可知矣。”故《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这正与奇门定局和九星落宫相对应。 古人以北斗七星视运动为坐标指针,将四时、八方、二十四节气一周年完成,并由此而年复一年,往复循环。 下面对北斗七星按照古代天文名称、黄老经注解、道教称呼的顺序予以介绍: 《黄老经》曰: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则阴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机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则丹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闿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第七摇光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第八洞明星,则辅星之魂精阳明也。第九隐元星,则弼星之魂明空灵也。具体可以排列如下: 1、天枢星。《黄老经》说它是“阳明星之魂神”,道教人士又叫它“贪狼星”; 2、天璇星。阴精星之魂神,巨门星; 3、天玑(机)星。真人星之魄精,禄存星; 4、天权星。玄冥星之魄精,文曲星; 5、玉衡星。丹元星之魄灵,廉贞星; 6、开(闿)阳星。北极星之魄灵,武曲星; 7、摇光星。天关星之魂明,破军星。 宋代道教天书‘云笈七签’24卷“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还有辅星、弼星的存在,时称北斗九星。后来两颗渐渐隐失,成为“七现二隐”,故今有北斗七星之说。 这九星在《云笈七签》24卷“北斗九星职位总主”的别名分别是:第1阳明星、第2阴精星、第3真人星、第4玄冥星、第5丹元星、第6北极星、第7天关星、第8洞明星(辅星)、第9隐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摄理二十八个星辰。 在中国文化中,对包括北斗七星在内的星辰的崇拜信仰由来已久。古人认为北斗主死,南斗主生。远在道教形成之前,儒教礼制也强调对漫天星辰的祭祀。另外,历代学子崇拜的魁星,即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或前四星)即文曲星。《星经》云:“北斗七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道教形成后,吸收上述说法后将北斗七星神格化为重要的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成为司命主寿的七位星君。《云笈七签》卷二十四《总说星》曰:七星第一星“名曰天枢,魂神斗次;第二星名曰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机,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权,魄精斗次行;第五星名曰玉衡,魄灵斗次行;第六星名曰闿阳,魄灵斗次行;第七星名曰摇光”。同时又称北斗有九星,为九皇之神,谓“北斗九星,七见(现)二隐”。《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等,亦称“司命”、“司禄”等为北斗七星之名,并有紫光夫人感莲花化生北斗七星的故事流布民间。略云:龙汉时有一国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于池秀逶,忽感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司命、司禄、禄存、延寿、益算、度厄、上生七星。《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及《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九等,即据此称北斗七星为:北斗阳明司命星君,北斗阴精司禄星君,北斗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玄冥延寿星君,北斗丹元益算星君,北斗北极度厄星君,北斗天关上生星君。再加八、九二星,为九皇星君。道书承此说,除继续论述其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影响外,着重强调其对个人生命的决定作用。《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云:“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之都会也。凡诸有情之人,既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上清经》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枢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璇宫,为司禄星君;第三天玑宫,为禄存星君;第四天权宫,为延寿星君;第五玉衡宫,为益算星君;第六开阳宫,为度厄星君;第七摇光宫,为慈母星君,总称七司星君。专门奉祀北斗星君的庙宇称北斗星君庙。因北斗专掌生存,故民间又称为“延寿司”。 三、古代“仰观天文”的目的 古人观“天”的目的是什么? 古代深入人心的天学思想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是被用来指整个自然界,它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并非象近代科学的“客观性假定”中那样是无意志、无情感、可认识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意志、有感情、无法彻底认识、只能顺应其道、与之和睦共处的庞大而神秘的活物。它表现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天地相通和天地对应。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保持天然、纯真,人要和自然一致。我们的国学,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我们的国学始终都关注人,天人合一是主要命题。因此,人是宇宙中的人,人的阴阳和宇宙的阴阳息息相通,把人和环境割裂开来是不对的。古人认为日月星辰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所以,古人谈人必须谈天地,必须谈环境,必须谈天文,必须谈地理,必须谈气候。总之,人的体钟必须与天一致。也就是说,古人“谈天道”是为了“论人道”。正如《易经·彖传》中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人的体钟如何与天一致呢?就是要遵循天的季节性变化。古人切身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性变化和白天黑夜的昼夜变化对地球上万事万物的直接影响。为了能把握季节和昼夜的变化规律,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探索宇宙,审视八方。根据日月往来、寒暑相推的四时变化和阴阳消长原理,确定星宿位置而定天时、推历法。用历法来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 古人很早就在实践中醒悟到,季节的变化和太阳所处的位置有关,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反映着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但直接测定太阳的位置又难于办到。于是古人想出了间接办法,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木、水、火、土星的运动而选择了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于是古人创设了天象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表面是天区划分的标志,本质则是阴阳消长的象征。季节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古代人民就根据它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季节。《甘石星经》:“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皇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 所以,古人观天的首要目的是“观象授时”,用来指导人类的生活实践。授时就是制定历法。 至于后来道家神话星辰的作用则不足道哉! 如果说,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那么历法就是人类第一法。这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背景、不同政治背景的学者能够共同认可、共同接受的历史事实。世界的各种历法均从天文中来,历法是天文与人文转换的第一成果。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为人们为了社会生产时间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记时系统。历法能使人类确定每一日再无限的时间中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历史。历法以使用方便为目的,按一定法则,科学地安排年月日。日以上的时间系统计量与安排属于历法范畴。历法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年、月、日都直接与天体运行周期相关。很早以来,人们就把四季更迭的周期定为年,把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定为月。一回归年365.2422日,一朔望月为29.5306日,它们既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人为规定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 历法是关于时间的计算方法的科学。比如今天是2004年7月2日,那位清末学者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九日出生的,唐朝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共统治了290年等等,这些就是时间。这些时间的计算单位和数字是怎么来的?是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天体——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比例计算出来的。计算时间的三个基本单位,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地球自转一周。这些本来是小学生都懂的常识,为什么说是一种专门学问?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准确地计算时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复杂的原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数,谁对谁都无法除尽。我们通常说一年12个月,360日,这只是一个概数。假如真的一个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么历法就不成其为一门学问了。实际情况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365倍多一点,相当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点;月亮绕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9倍多一点。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尾数,这就需要进行很复杂的计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够相互配合起来,并且都能用整数进位,便于人们计算、使用,这就是历法。所以又可以说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比例的学问,是以这三个天体的运转比例为研究对象的。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比例关系,就是不同的历法。人们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关于各种历法的内容,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历法也是判断气候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我国的历法中根据十二消息卦的机理而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补充历法就是历法用于判断气候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这一方面会在以后具体讲解。 四、古代历法简历——河图洛书、八卦的源头 中华文化不是始于文字,更不是始于儒家与道家,而是始于文字之前的天文历法。以天文论天气,是天文历法背后的思路。以太阳为第一坐标论天气变化,是天文历法背后的方法。文字出现之后,历法在文字中;文字出现之前,历法在“图书”中,历法在“卦象”中。远古中华先贤以太阳为坐标创建了太阳历,以月亮为坐标创建了太阴历,以北斗星为坐标创建了北斗历,最后将三种历法“合三为一”创建了阴阳合历。文字之前的天文历法是用抽象符号表达的,抽象符号就是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天文历法一有永恒坐标,二有严密的数字,三有万古长青的哲理。阴阳五行的哲理是从最初的太阳历出发的。天文历法中的阴阳五行第一特征就是严格的规定性,与迷信与玄学毫无关系。 (一)文字所记载的历 (1)《史记》所记载的黄帝历。《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按照《史记》的记载,历是在黄帝时代出现的。从天文到人文的转换,首先出现的是历。最初的历,是用五行表达的。 (2)《管子》所记载的五行历。《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告诉后人,五行的第一作用是正天时;正天时的五行历是黄帝在蚩尤的辅助下创立起来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一行72天,五行360天。五行首尾相连,周而复始。五行历,显然有十月太阳历的特征。从《管子》这里,一是知道了五行可以论历,二是知道了蚩尤与黄帝的另一种关系——辅佐关系。 (3)《尚书》中的阴阳合历。《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纯太阳历闰日,四年闰一日。阴阳合历闰月,三年一闰,五年再闰。366日、闰、四时,这几个特征间接说明,《尧典》中的历,应该是阴阳合历。 (4)《周髀算经》中的阴阳合历。《周髀算经》以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论岁,以朔望月的时间长度论月,一岁的数据是365.25天,一月的数据是29天。《周髀算经》具有里程碑意义。十月太阳历失传于中原大地,应该在《周髀算经》之后。在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有“一行72天”的太阳历的影子。 (5)《汉书》记载的六种历。《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六种历:黄帝历、颛项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汉书·律历志》:“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这一说法,将《尚书·洪范》中的“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解释为五纪历。五纪历,实际上也就是五行历。 (6)元朝郭守敬调历。公元1281年,郭守敬将太阳回归年长度由365.25精确为365.2425。三百年后的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组织天文学家修正儒略历,所修正出的数据也是365.2425。这个数据,就是今天公元纪年所使用的数据。 人类上下五千年,如若从历法上论,进步仅仅体现在小数点后的第二位之后的小数上。 (二)“图书”与“卦象”中的历 “图书”是指河图洛书;“卦象”是指先后天八卦。 河图、洛书,一直被认为是易学的起源,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图和洛书的来历,也被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几千年来,河图、洛书问题像谜一样吸引着一代代的研究者,也困惑着一代代的研究者。因为根本性依据的缺失,所以,对“图书”的解释,一直存在着“说服力”问题。 根据传说,上古伏羲氏时,在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黄河中浮出龙马,背上的毛发旋成一副图形,因为是从黄河中所出,所以这个图形被称为“河图”,伏羲依据此图而演成八卦,成为《周易》的起源。又相传,大禹治水时,从洛阳西洛宁县的洛河中浮出神龟,背上的龟甲也有一副图形,因为出自洛水,所以这个图形被称为“洛书”,大禹依此图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治理社会,名《洪范》。《周易系辞》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关于河图和洛书的来源,目前就是所谓的“龙马”、“神龟”传说。目前,奇门界的很多书籍也是不厌其烦地引用该传说。这种神话传说不仅使河洛文化成了河洛滥觞,同时也使易经象数预测学在数千年来始终背着封建迷信的外衣! “马出河图龟负畴,自古怪说何悠悠。” 河图洛书到底是如何来的,二者到底揭示了什么易理呢? 其实,“河洛、八卦”就是历法!! 首先,通过前面的古天文学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故天文学都是围绕着地球,确切地说是指我国黄河流域一代的气候变化来说的,不再重复。 其次,从现有的文献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1)《尸子》说卦中有历。《汉书·艺文志》中,有关于《尸子》二十篇的记载。《尸子》:“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在《尸子》的记载里,八卦是表达四时八节的。 (2)《帛书周易》说卦中有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有几篇流行本《周易》所没有的文章,有一篇题目《要》的文章,其中谈到八卦是表达四时变化的。原话是:“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四时变化,可以归纳为八卦。在《帛书周易》的记载里,八卦是表达四时八节的。 (3)《周髀算经》中的一个数据。《周髀算经·日月历法》中出现383又940分之847(即383.9)这个数字。这是闰年13个月的天数。一看到这个数字,马上就可以联想到六十四卦的384爻的爻数。一卦六爻,6×64=384(爻)。闰年13个月的天数,六十四卦的爻数,融合在了384这一数字。384÷13=29.53,这个数字几近于朔望月的天数。384这一数字,对人们的启示是:六十四卦,卦中有历。 (4)《周易》中的一个名词与二句话。《周易·系辞上》出现“大衍之数”这一名词,相随相伴又出现了“五岁再闰”和《易经·彖传》中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大衍之数”是谈天地之数的。《周易》里的天地之数,与彝族文化里的天地之数一模一样。彝族文化里的天地之数组成了图书,图书可以表达东西南北四方,可以表达春夏秋冬四季。“大衍之数”是不是关乎历法?《汉书·律历志》明确以“大衍之数”论历,唐一行和尚改历,名之以“大衍历”;参照彝族文化,参照《汉书·律历志》,参照一行和尚的“大衍历”,完全可以将“大衍之数”视为是历法的表达。“五岁再闰”是调配阴历阳历融合的一种方法。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是365.25,十二个朔望月构成的一年时间长度是354。阴历阳历融合,必须置闰,闰余才能成岁。365.25-354=11.25(天),这里的11.25是余数。11.25×3=33.75,三年的余数大于一个月。11.25×5=56.25,五年的余数接近两个月。调配阴历阳历的一致,必须置闰。没有闰,四时之序就会错乱。“五岁再闰”的阴阳合历调配法沿用至今。“五岁再闰”这句话,在《周易》中出现在卦的演算中。卦表达的是历,算卦的本义实际上是推演历法的。摆地摊的算命先生所算的卦,与算卦的本义南辕北辙。 至于《易经·彖传》中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前面已经论述的非常明确了。 < |